廉政文化首页 > 廉政文化 >
《训俭》醒一人 《家范》正万家  

《训俭》醒一人 《家范》正万家

司马光简介

  司马光(1019—1086),字君实,号迂叟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世称涑水先生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20岁中进士,历仕四朝。荣升京官后,先后任知谏院、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学士、翰林学士、资政殿学士、御史中丞等职,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(即宰相)。

 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学术上,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历经十九年编纂而成的《资治通鉴》,这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1362年间16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及其经验教训,长达294卷。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,除《资治通鉴》外,还有《温公家范》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《稽古录》《涑水记闻》《训俭示康》等,其中《温公家范》堪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“轨范”,历来被奉为治家之经典。

司马温公祠

  司马温公祠位于山西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北峨眉岭上,包括温公神道碑堂、祠堂、余庆禅院、涑水书院、祖茔五大部分。

  温公神道碑堂内藏宋苏轼撰文并书石、金代摹刻的《司马温公神道碑》,因原碑发掘于杏花树下,俗称“杏花碑”,因而该堂亦被称作杏花碑厅。

  祠堂创建于宋,历代重修,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规制,祠堂内以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主,按照辈分排列,左右对称,主次分明。

  余庆禅院为北宋治平二年(1065年)创建的司马温公祖茔香火院。元丰八年(1085年)敕赐“余庆禅院”额,五间大殿系宋代原物,内奉彩塑金妆大佛三尊,并配有彩塑韦陀、胁侍菩萨等,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,均为宋塑,艺术精湛,造型传神,施彩绚丽,满堂生辉。

  涑水书院系司马光为家乡子弟所建书堂,让家乡子弟学而有所,现内部陈列有各种版本的《资治通鉴》等。

  祖茔古冢垒垒,司马氏先祖及司马光本人均葬于此。除此之外,茔祠内还保存众多的北宋石雕,以及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珍贵碑刻。

  1988年,司马温公祠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司马光家规

  司马光家规包括《训俭示康》和《温公家范》两册。

  《训俭示康》共千余字,是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的家训。全文以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”开篇,紧紧围绕“成由俭,败由奢”这个古训,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,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,通过正反两面的案例对比,进一步阐明“俭能立名、奢必自败,由俭入奢易、由奢入俭难”的深刻道理,对儿子进行耐心细致、深入浅出的教诲。

  《温公家范》则是洋洋数万言,全书10卷共19篇,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关系、治家方法、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。全书引证《易经》《诗经》《大学》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、修身格言,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,得出“家正而天下定,礼为治家之本”的中心思想。在此思想指导下,对家庭成员提出了详细的、符合社会需要和家庭需要的道德要求,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。

  ●视频脚本

一个故事代代相传 妇孺皆知

一部巨著奉若圭臬 尊为国器

一代史家笔写千秋 光耀当世

两册教诲视若轨范 永滋后人

山西夏县司马光:《训俭》醒一人 《家范》正万家

  巍巍中条横亘河东,滔滔黄河奔腾东流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这里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的建都之地,这里是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区域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。

  夏县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诞生了众多名流名家。东晋书法大师卫夫人传技授道王羲之被传为千古佳话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司马光,更是以“司马光砸缸”故事、传世巨著《资治通鉴》以及《温公家范》名扬天下。

(第一章)山西夏县温公祠

  主持人:

  初夏时节,万木葱茏。这里是司马温公祠,是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、世称“涑水先生”司马光的祖茔。公元1086年,司马光任宰相8个月后病逝,一年后由京师归葬于此。

  司马光,生于1019年,因父亲司马池当时在河南光山县做官,便给他取名“光”。司马光历仕四朝,荣升京官后,先后任知谏院、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学士、翰林学士、资政殿学士、御史中丞等职,哲宗时入主国事,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,死后追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文正,其德业之隆、文章之盛为后世所景仰,但司马光对自己却这样评价:“黄面霜须细瘦身,从来未识漫相亲。居然不肯市朝住,骨相天生林野人。”其恭俭正直和超然洒脱,可见一斑。

  红墙青瓦,茂林修竹,庙堂巍峨,曲径通幽。温公祠内,杏花碑厅、司马光祠院、余庆禅院、涑水书院、祖茔依次分布,错落有致。

  主持人:

  杏花碑厅里的这四通断碑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,因发掘于杏花树下,所以又称杏花碑。

  杏花碑由大文豪苏东坡撰文并书写。碑文一是记叙了司马光的功绩。二是详细描述了司马光死后灵柩经过京城开封大街时,京师之民罢市凭吊、哭声淹没车轮声的感人情景。三是以韵文的形式,歌颂了司马光一生的功德。碑文文采飞扬,荡气回肠,成为千古绝唱。

温公祠堂

  司马光祠院即通常所说的温公祠堂,祠堂内以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主,按照辈分排列,左右对称,主次分明。司马光祖茔葬有司马光的远祖——北魏征东大将军司马阳,曾祖司马政,祖父耀州富平县令司马炫,父亲北宋兵部郎中、天章阁待制司马池,叔父司马浩、司马沂,司马光本人及后人等。司马家族尽管历经历史沧桑和宦海起伏,多有兴衰交替,但是居庙堂之高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忧其君,有着独特的家族气质和优美门风。

(第二章)一代史家司马光

  主持人:

  这里是司马村小学,课堂上正在开展传统教育,我们去看看吧。

  夏县司马村小学学生:

  ……司马光却急中生智,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,使劲地向水缸砸去。“嘭!”水缸破啦,缸里的水流了出来,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。

  主持人:

  同学们,司马光是哪里人呀?

  众学生:

  我们司马村人!

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小学课文、连环画、动画、动漫等方式广为传播,妇孺皆知。如果说司马光砸缸讲的是司马光的聪慧和机智,那么,还有许多故事,讲的则是司马光的诚实和勤奋。

司马光砸缸铜像

  山西省作协会员 王振川:

  司马光在洛阳闲居的时候,家里缺钱,需要把一匹马卖掉。这匹马夏天会犯肺病,司马光反复嘱咐自己的管家,卖马的时候把这个情况说清楚。后来管家卖马的时候就忘了,钱卖多了。司马光就说:“你回去,把钱退给人家,告诉人家这匹马有病,夏天会犯肺病。咱们做人要讲诚信,不能为了多卖几个钱,就欺骗别人。”

  司马温公祠文管所所长 王在京:

  司马光勤奋好学,在他休息的时候,他用一截圆木做了个枕头,名为“警枕”。所以在睡觉的时候,稍事一动,圆木滚动,继而惊醒,所以起来又继续学习。他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,为他以后在史学上取得非凡成就,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 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,其中最大的贡献,便是历经十九年编纂而成的编年体史学巨著——《资治通鉴》。

  公元1071年,司马光离开北宋首都开封,退居洛阳为官。这期间,司马光心怀“穷探治乱之迹,上助圣明之鉴”的热忱,把全部精力和心血,付诸到《通鉴》的编撰上来。他宵衣旰食,躬身亲为,殚精竭虑,带领刘攽、刘恕、范祖禹以及儿子司马康夜以继日,潜心著述。历时十九个春秋,终成长达294卷、共计1362年间16个朝代的编年体通史,记载了这些朝代兴衰更替经验教训。宋神宗感其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欣然钦定该书书名为《资治通鉴》。

  自问世九百余年来,《资治通鉴》传之四海而又影响深远,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。

(第三章)《训俭》《家范》作“轨范”

  司马光一生著作宏富,如果说《资治通鉴》是打造了一面“历史之鉴”,那么,他写的《训俭示康》和《温公家范》,则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恢弘至道,堪称“轨范”。

 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降大任:

  司马光在北宋的时候历仕四朝,他把自己的一生的经验,写下了一个《训俭示康》。示康,康是谁呢?他的儿子司马康。他这样做呢,就是想让自己子孙能够像他一样,清清白白做人,光明磊落地做官。

  司马光的《训俭示康》以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”开篇,全文先写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、注重节俭,现身说法,娓娓道来。接着写近世风俗日趋奢侈靡费,讲究排场,复举李文靖、鲁宗道、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,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,而非奢靡的庸人所能及。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,从理论上说明“俭”和“奢”所导致的必然后果,使行文更深入一层。最后连举六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,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,进一步阐明“俭能立名、奢必自败,由俭入奢易、由奢入俭难”的深刻道理。

  山西省作协会员 王振川:

  司马光在《训俭示康》这篇文章里头,引用古今典型事例,对自己的儿子司马康进行教育,教育儿子“成由俭,败由奢”,要勤俭,要节俭,生活简朴。司马光后来官至宰相,仍然是生活简朴,吃饭不敢经常吃肉,穿衣服不敢经常穿丝绸,非常节俭。

  《训俭示康》家训对司马康一生影响深远而又巨大。司马康自幼便“敏学过人,博通群书”,考中进士后积极参与朝政,并且以“检阅文字”的身份,参与了《资治通鉴》的编修工作。司马康“为人廉洁,口不言财”,以天下和民心为怀,“事父母至孝”。司马康为官品行正直,声誉很高。他四十一岁去世,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,都前往吊唁,无不为之痛惜。这种道德操守和声誉的获得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司马光的殷殷教诲,是把家训牢记于心、躬行实践的结果。

  相比《训俭示康》的千余字,《温公家范》则是洋洋数万言,其规模之壮伟、形制之独拔、器识之弘旷、广义之宽泛,在家规家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
  司马光自己曾说,《家范》比《资治通鉴》更重要,“欲治国者,必先齐其家。”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问题来对待,而不是视为一家一户的私事。《温公家范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方法、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,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,堪称家训集大成者。

  《温公家范》全书10卷共19篇,开篇首先引用了《周易·家人》卦辞 “利女贞”。

  司马温公祠文管所所长 王在京:

  《经下》在卦辞中这样说:‘父父,子子,兄兄,弟弟,夫夫,妇妇,而家道正。正家而天下定矣。’意思是说,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事,这样家道就正了。家道正,国家就安定了。

  《温公家范》引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大学》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、修身格言,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,得出“家正而天下定,礼为治家之本”的中心思想。

  运城学院副教授 孔令慧:

  《温公家范》洋洋洒洒、博大精深,概括其主要内容有以下:治家以睦族,正家以正天下;遗子孙以美德,导之以行善;教子以义方,使其成人,不入邪恶;为子当孝亲,立身行道,建功立业;夫妇之际,以修德守约,以敬为美;为人当慕贤思齐,以史为鉴,亲仁爱众。

(第四章)春风化雨润物长

  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、民族和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,而教育是一个国家、民族和社会生生不息的源动力。文化的意义,在于形成其独有的、鲜亮的符号;而教育的价值,在于不断引导人们形成共有的价值观。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构建上,传统家规发挥着重要而又深远的作用,就像春风细雨,润物无声却又历历在目。

司马村全景

  徜徉司马村,浓郁的司马光文化现象扑面而来。大街小巷的街道冠名,村中广场凉亭上的绘图,耄耋老人的津津乐道,农家书屋里全神贯注的阅读,还有村中幼儿园、中小学的传统教育,无不渗透着司马光文化的深深烙印。历史和现实在这里融合,禀赋和传承在这里得以光大。

  司马光30代世孙 司马伟国:

  我现在就在司马温公祠工作,每天和先祖零距离接触,仍能感觉他们具有热度的人格魅力。每天向游客传播他们的事迹故事和道德思想等等,我感觉我的工作非常实在,而且很有意义。

  司马村党支部书记 孙存虎:

  司马光的文化符号在我们村到处都有,我们不仅要修缮和保存好他的故居家园,更重要的是要传播他勤奋俭学的精神和家规家训,以影响更多的人,教育更多的人,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。

  司马村小学学生在国旗下齐声朗诵:

  故里先贤司马光,家规传世万年长。

  我辈理应知荣辱,谨记教诲美名扬。

  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如果说《资治通鉴》是提供历史借鉴的治国宝典,那么,《训俭示康》、《温公家范》则是可供参考的治家轨范,它们一道构成了传统儒家家齐国治的思想理念进路,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。

  ●司马光家规家训摘编

正家道

  彖①曰:“家人有严君焉,父母之谓也。父父,子子,兄兄,弟弟,夫夫,妇妇,而家道正。正家而天下定矣。”

  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卷一》

  【注释

  ①彖(tuàn):即“彖辞”,《易经》的专用术语,指“总括之辞”、“小结”,即小结一卦之辞。

  【译文

  彖辞说:“一个家庭有尊严的家长,即父亲和母亲。父亲要像个父亲,儿子要像个儿子,兄长要像个兄长,弟弟要像个弟弟,丈夫要像个丈夫,妻子要像个妻子,这样家道就端正了。如果都能正其家,天下也就安定了。”

  《大学》曰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…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,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!”此谓知本,此谓知之至也。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无之。

  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卷一》

  【译文

  《大学》说:“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,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;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;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,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……从天子到普通百姓,都要将提高自己的修养作为根本。本乱而末治,那是不可能的。该重视的不重视,不该重视的重视,这种不分先后、轻重、缓急,本末倒置,就想理家治国,是不可能的!”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,这才是最高的知识和智慧。所谓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,意思是说,连家都管理不好,而想去治理国家,这是不可能的。

轻遗财

  为人祖者,莫不思利其后世。然果能利之者,鲜矣。何以言之?今之为后世谋者,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。田畴连阡陌,邸肆①跨坊曲②,粟麦盈囷仓③,金帛充箧笥④,慊慊然⑤求之犹未足,施施然⑥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。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,以礼法齐其家。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,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,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,又怨其吝啬,无恩于我,而厉虐之也。

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祖》

  【注释

  ①邸肆:商铺。

  ②坊曲:街巷。

  ③囷(qūn)仓:粮仓。

  ④箧笥(qiè sì):藏物的竹器(多指箱和笼)。

  ⑤慊慊(qiè qiè)然:心不满足的样子。

  ⑥施施然:喜悦自得的样子。

  【译文

  做长辈的没有不希望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,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如今为后代谋利益的那些人,只懂得多积钱财留给后代子孙,田地连阡陌,商铺遍布街巷,粮食堆满了仓库,财物塞满了箱子,仍然觉得不够,还在苦心谋求。这样他们心里就怡然自得,自以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尽了,而不知道用道义训诫子孙,用礼法治理家庭。他们自己几十年辛勤劳作所积累的财富,却被纨绔子孙们在短时间内就挥霍殆尽。子孙们反过来讥笑祖辈们愚蠢不会享受,还埋怨祖辈吝啬小气,对自己没有恩惠,反而虐待了自己。

  夫生生之资,固人所不能无,然勿求多余,多余希不为累矣。使其子孙果贤耶,岂蔬粝①布褐②不能自营,至死于道路乎?若其不贤耶,虽积金满堂,奚益哉?多藏以遗子孙,吾见其愚之甚也。然则贤圣皆不顾子孙之匮乏耶?曰:何为其然也?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,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。

  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祖》

  【注释

  ①蔬粝:粗粮。

  ②布褐:粗布衣。

  【译文

 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,但不要过分贪求,过多就会成为牵累。假如子孙真的贤能,难道他们连粗粮粗布都不能自己求得,以至于冻死饿死在路边吗?假如子孙不贤能,即使满屋堆满了黄金,又有什么用呢?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,我觉得他太愚蠢了。难道古代那些先贤都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?有人说:他们为什么不给后代留下很多财产呢?(那是因为)古代圣人懂得留给子孙后代高尚的品德与严格的礼法熏陶,贤人们传给子孙的是廉洁的品质和简朴的作风。

明俭奢

  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﹔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,但顺吾性而已。众人皆以奢靡为荣,吾心独以俭素为美。

  ——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  【译文

  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,食物只求填饱肚子;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,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,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。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荣耀,在我的心目中却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。

  御孙①曰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共,同也;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。夫俭则寡欲,君子寡欲,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,则能谨身节用,远罪丰家。故曰:“俭,德之共也。”侈则多欲。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;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。故曰:“侈,恶之大也。”

  ——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  【注释

  ①御孙:春秋时期鲁国大夫。

  【译文

  御孙说:“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;奢侈是最大的罪恶。”“共”就是“同”,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。因为如果节俭就会节制欲望,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,就不为外物所役使,可以按照正道行事;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,就能约束自己,节约用度,避免犯罪,丰裕家室。所以说:“节俭是各种优质品德的共有特点。”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。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,就会贪图富贵,不走正路,最后招致祸患;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,就会多方营求,随意浪费,最后败家丧身。因此,做官的人如果奢侈,就必然贪赃受贿,老百姓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。所以说:“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。”

  近故张文节①公为宰相,所居堂室,不蔽风雨;服用饮膳,与始为河阳书记②时无异。其所亲或规之曰:“公月入俸禄几何,而自奉俭薄如此。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,反以为有公孙布被③之诈。”文节叹曰:“以吾今日之禄,虽侯服王食,何忧不足?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,由奢入俭则难。此禄安能常恃,一旦失之,家人既习于奢,不能顿俭,必至失所,曷若无失其常!吾虽违世,家人犹如今日乎!”闻者服其远虑。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,所得顾不多乎?

  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祖》

  【注释

  ①张文节:本名张知白,北宋宰相。

  ②书记:即“节度判官”,宋代官职名称。

  ③公孙布被:指西汉公孙弘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弘为人恢奇多闻,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,人臣病不俭节。弘为布被,食不重肉。

  【译文】

  新近去世的张文节公身为宰相,居住的房屋破旧到不能遮蔽风雨;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担任河阳节度判官时没有什么两样。他的亲戚规劝他说:“你一个月的俸禄那么多,日常生活竟至如此俭朴。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俭朴看作美德,相反还以为你像公孙弘一样在沽名钓誉呢!”文节感叹地说:“凭我现在的俸禄,即使要穿王侯的衣服,吃美味佳肴,何愁没有钱?可是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俭朴转向奢侈容易,由奢侈转为俭朴就难以适应。我现在的俸禄怎会永远保有?一旦失去俸禄,家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,不能马上转向俭朴,那时候一定会导致失去存身之地,不如就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呢!这样,即便我离开人世,我的家人也还能像现在一样愉快地生活下去。”听者都佩服他的深谋远虑。这些例子都是长辈们把德行和功业留给子孙后代的典范,他们所得到的难道不多吗?

倡清廉

  吴司空孟仁尝为监鱼池官,自结网捕鱼作鲊①寄母。母还之曰:“汝为鱼官,以鲊寄母,非避嫌也!”

  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母》

  【注释

  ①鲊(zhǎ):盐腌的鱼,泛指盐腌食品。

  【译文

  三国时东吴的司空孟仁曾经担任监鱼池官,他亲自结网捕鱼,将捕获的鱼制成腌鱼,然后寄给母亲。母亲退还给他说:“你身为鱼官,却把腌鱼寄给你的母亲,你没有做到当官应该避嫌!”

  唐中书令崔玄暐,初为库部员外郎,母卢氏尝戒之曰:“吾尝闻姨兄辛玄驭云:‘儿子从官于外,有人来言其贫窭①不能自存,此吉语也;言其富足,车马轻肥,此恶语也。’吾尝重其言。比见中表仕宦者,多以金帛献遗其父母。父母但知忻悦,不问金帛所从来。若以非道得之,此乃为盗而未发者耳,安得不忧而更喜乎?汝今坐食俸禄,苟不能忠清,虽日杀三牲,吾犹食之不下咽也。”玄暐由是以廉谨著名。

  ——司马光《家范·母》

  【注释

  ①贫窭:贫穷。

  【译文

  唐代中书令崔玄暐,起初担任库部员外郎,母亲卢氏经常告诫他说:“我曾经听姨兄辛玄驭对我说:‘儿子在外边做官,如果有人来说他贫穷不能自存,这是好事;如果说他十分富裕,车轻马肥,那就是坏话。’我很重视姨兄的这些话。常见那些做官的表兄表弟,经常拿金银布帛送给他们的父母,父母只知道高兴,却不问金银布帛从何而来。若是他们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来,那就好比做了强盗未被发现一样,这怎么能叫人不发愁反倒高兴呢?你现在拿了国家的俸禄,如果不能忠诚清廉,即便是每天给我杀猪宰羊,我也吃不下去啊!”玄暐在母亲的教育下,以为官清廉谨慎闻名于当时。

涑水书院

司马光:为百代万家立典范

  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,司马光认为“治国在齐其家”。《家范》是一部有着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训,与其《资治通鉴》的理念是一致的。因此,《家范》常被视为《资治通鉴》的姊妹篇,可称之为“齐家通鉴”,以“史”来资于治家,表达了一代名臣的治家理念和风范。《训俭示康》则单独对其子司马康提出了“以俭为美”的家风要求,真可谓为百代万家立典范。

  一是以礼治家

  《家范》治家篇中,司马光提出的第一个核心观点就是“治家必以礼为先”。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阐明了他以礼治国治家的政治思想。他指出:“礼之为物大矣!用之于身,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;用之于家,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;用之于乡,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;用之于国,则君臣有序而政治成焉;用之于天下,则诸侯顺服而纲纪正焉。”

  《家范》是宋代家礼逐渐兴起并完善的具体表现,以典型的事例集中表达了“以礼治家”的思想以及对如何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思考。

  二是以身作则

  《家范》中,司马光强调身为家长应以身作则,“凡为家长,必谨守礼法,以御群子弟及家众”,否则就没有说服力。

  司马光曾任北宋的礼官,研究制定礼乐。他身体力行,为家庭为子女做出了示范。《宋史·司马光传》中记载“光孝友忠信,恭俭正直,居处有法,动作有礼。”司马光孝顺父母,居丧守礼,友爱兄弟,侍奉兄长如同对严父那样忠诚守信,做事有法度,言行合礼节。司马光因此获得了世人的尊重和信赖,天下的百姓都敬重他、相信他,陕西、洛阳一带的人都以他为榜样。

  三是以偏为戒

  《家范》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是“爱不偏私”。司马光认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有偏差是导致家庭不和的根源,偏私是怨愤所产生的根源。家长一旦失去了公平性和公正性就会导致猜疑和不信任,家庭内将产生嫌隙。

  不偏不私首先表现在财产上。“怨之所生,生于自私”,私欲是怨愤产生的根源,怨愤是家庭不睦的缘由,要实现家庭和睦,就要消除怨愤,去除私欲,秉承公理与公义。财产和利益很容易使得父子兄弟之间产生矛盾、争斗。司马光遍阅历史,发现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有一个共同之处:平均。因此,司马光提倡同居共财,在财产分配与继承问题上强调轻利重义,以消除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兄弟相残的状况。

  其次表现在对儿子与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一视同仁。《家范卷六·女》中即明确提出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,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,提出女子知礼义、守礼法,会替家族赢得赞誉,促进家族之间的亲近和睦。

  四是以德为富

  《家范》始终强调礼乐教子,诗书传家,因此,对子女的教育上,司马光把修身养德当作最要紧的事。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。”教育孩子就像种树,种下的树木长歪了,要在树还是树苗的早期进行修整,等到长成大树后费力又难有成效,养成的坏习惯很难改掉。同时教育也不能急功近利,要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进行。他还认为公平处事、正直守节是人性的光辉,是家庭的财富。

  五是以俭为美

  《训俭》承继《家范》“遗德不遗财”的家训理念,重点阐述“俭以养德”的思想。司马光认为聚敛钱财,生活奢侈不利于个体道德品行的培养,也易使后世子孙滋生惰心、不思进取,导致家庭衰落。“为儿孙积钱财,不如给后代留功德”,“福禄不要全占尽,留下一些给儿孙”,还强调要广施财物,积德行善。

  《训俭》和《家范》一样列举了许多古人为官清廉的例子。在《家范》中把为官清廉、体恤民情等官德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,在《训俭》中以正反案例来告诫儿子俭立美德,侈则败家。

  他又举出童年、青年和平日里三件自己的实例教育儿子节俭修身:其一是自己童年时,就“性不喜华靡”,引导儿子不饰金银,朴素自然;其二是进士及第时,在闻喜宴上“独不戴花”,引导儿子自谦自让,不炫不耀;其三是平日里自己“衣取蔽寒”“食取充腹”,引导儿子以俭为荣,以俭为乐。生活少不了钱财,但钱财不可多求,过多反而成为负担。(长沙税务干部学院教授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 刘绪义)